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基本信息>>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正文
《陕西科技大学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要点》
2019-03-19 17:50     (点击:)

第一部分 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一流”建设,以实施“复兴计划”为总抓手,坚定不移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学科发展势头强劲

新增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数量翻番;学校成功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1个学科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制定了《ESI学科推进实施办法》,以及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材料科学学科继续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且位次稳步上升。召开全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校“1+3+X”的一流学科建设布局;成立了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学校被认定为“2018年西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

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举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奖数位居省属高校并列第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绩突出,7个专业通过现场考查,7个专业认证申请获得批准。学生创新实践成绩喜人,获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两银两铜,居省属高校第1、全省高校第3;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两银两铜;连续10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首次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全国123位,位列轻工类高校第1、省属高校第2、全省高校第6;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优秀率”居省属高校第1。教学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1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运行,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本科生、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三、科学研究再创佳绩

科研经费与项目获批数量均大幅增加,全年科研到位经费8890余万元,同比增长40%,其中纵向项目到位经费5480余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68项,立项总数居省属高校第3、全国轻工类高校第2,其中,时隔十四年再获重点项目1项;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50项,同比增长42.8%,并首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项。高层次科研成果与高水平论文产出呈现良好态势,获省部级科研奖项25项,SCI一区和二区论文增长16.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8年跻身全国50强并居省属高校第1,授权国际专利数量稳步增加,并首获德国专利。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以及农业农村部国家研发中心、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1个研究中心入选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名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及安康市、韩城市等单位、地区签署校企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和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44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立技术市场,已入驻11个高水平技术转移团队。

四、师资队伍建设稳中有进

人才引进力度不减,继续投入1亿元,引进包括学科领军人才等在内的专任教师91人。高层次人才工程与教师学历、能力提升计划建设成效明显,34人(团队)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获批人数连续三次位居全省高校第4、省属高校第2;1人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获批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7人(次)获省部级人才称号,3人获陕西高校教学名师奖。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调整教师工作部与人事处合署办公,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1个学院和个人分获“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五、对外交流合作亮点频现

外籍高端人才引进实现突破,首次获批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引智项目3项、引进高端专家8人次,获批项目数居省属高校第2。持续推进“留学科大”工程,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留学生112人;获批国家公派项目30项,实现各类型出国留学项目全覆盖,出国留学人数增长1.4倍;获批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大交流格局不断完善,成功举办第11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技术会议、第6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2018年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分论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8次,举办“院士论坛”“未央导师论坛”“前沿科学报告”等学术报告近250场。一年来,仅两院院士来校开展学术交流近40人次。

六、综合管理与民生保障持续发力

扎实推进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二次党代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制定并大力实施“复兴计划”,明确了未来五年29项主要发展指标及76条具体举措。扎实开展“服务年”活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发展氛围。持续改善教职工待遇,实现教职工“五险”全覆盖,较大幅度增调全校人事代理人员养老保险基数,及时兑现教职工养老财政补助金,保障离退休人员共享学校发展成果。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学校获评“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环境学院实验用房、新教务管理系统等投入使用,三期教工住宅楼、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等稳步推进。

七、校友工作蓬勃发展

学校喜迎60周年华诞,举办了推进“双一流”建设暨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各类高水平论坛和主题演出等活动,庆典期间集中返校校友达2000余人,捐赠现金和物品总计近2000万元,校友与学校签订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成功注册西安陕西科技大学校友会和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举办“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陕西科技大学专场活动,签约项目24项,主要涉及新材料、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制造等8个领域,签约项目协议总金额1320亿元,学校声誉及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八、党的建设成果丰硕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出台学校巡察工作实施细则,对13个学院(部)党组织开展首轮基层党建专项巡察;提出11项工作举措,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细落实校院两级党委联系制度,修订完善《分党委工作条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探索党支部建设新模式,将中青年骨干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纳入年度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行校领导班子、分党委主要负责人履责记实制度,组织开展“以案促改”工作和“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主动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承担了结对帮扶铜川市印台区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安康市岚皋县联帮联扶工作,我校扶贫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学校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称号。强化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工作制度。校党委荣获“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获评“2018年度全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单位”,学校成功入选首批陕西高校党建“双创”示范高校,1个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名学生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

九、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

召开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10余项文件,成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实施校、院思政课程建设“一把手”工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贯通思政工作人员双轨晋升路径,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学校成为唯一一所蝉联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的高校。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出台《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切实加强对课堂、网络等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成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和新校史馆,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和我校“三创两迁”精神,深入开展向张美云同志学习活动。高标准创建全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并顺利通过验收,1项成果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一年来我校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在学科整体水平、高层次人才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一些彰显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仍然差距较大,学校的潜能需要进一步挖掘。新的一年,全校师生要继续遵循内涵式发展思路,以改革为动力,勇于承担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第二部分 2019年工作要点

2019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聚焦“一流”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复兴计划”,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大力推动高质量内涵发展

1.压茬推进“复兴计划”。做好《“复兴计划”2018-2019年目标任务书》的落实和考核工作,制定“复兴计划”新一阶段目标任务,做好国内大学综合排名跟踪研究,推动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2.多点支撑加强学科建设。科学谋划,提前布局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加强ESI学科建设,力争材料科学学科前1%位次不断提升,化学学科尽早进入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科接近度显著提高。完成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专业暨学院调整工作。加大校级院士工作室建设和考核力度。加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度,切实做好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培育学科的建设申报及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动态调整工作。

3.推动科研创新发展再突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紧扣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重点,在获批数量、到位经费等方面再求突破,力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以上,全校直接科研经费总量1亿元以上。大力推进校内科研资源共享及学科平台搭建,加强对现有科研平台的管理服务,做好省部共建纤维化学与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建设好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成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2-3个。力争通过军工二级保密资格认证。

4.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持续深化与西安、咸阳、汉中等地区的战略合作。进一步疏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做好科技成果推介,大幅提高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力争到位经费占全校直接科研经费总量的40%。加强技术市场管理与服务,做好入驻团队的管理考核,积极申报西安市众创空间。不断增加专利申请、授权和转化数量,注重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确保我校专利排名稳居全国前50名。做好省级知识产权贯标验收工作。

5.深层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加大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力度,开展港澳台地区本科生招生工作。继续做好教育部中外办学机构申报建设工作,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稳步增加留学生招收数量,在校留学生规模突破200人,建立完善留学生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大高端外籍专家引才引智工作,拓宽出国访学交流渠道,探索与境外高校建立师生互访、学分互认机制,加大在校学生出国(境)攻读学位、开展中长期学术交流、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积极主办或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持续做好“院士论坛”“前沿科学报告”“未央导师论坛”“教育教学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

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召开全校本科教育大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出台《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度及改革措施,深化学科专业、教学管理、教材体系等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7.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开展一流课程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实施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积极申报国家级线上课程。推动优质教材建设,完成第一批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出版。力争获批2-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新突破。

8.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力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积极申报并确保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和教改项目,精心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纵深推进大类招生,实施学院分区域招生宣传负责制,修订研究生招生制度,不断提高生源质量。继续推动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提高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做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激励师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力争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再创佳绩。

三、全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9.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博士教师的招聘工作,继续引进100名左右博士以上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修订完善博士后相关政策,加大师资博士后和外籍博士后招生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引进人才聘期考核制度,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充分激发高层次人才活力。做好省级以上人才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再有新突破。

10.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继续实施好教师学历能力提升计划,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各类培训,支持140名左右教师到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博士后研究或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着力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11.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建设强化年”工作要求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挥好身边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有效管理有机融合,强化教师失德行为惩治,在人才引进、职称(职务)评审、岗位聘用等工作中落实师德考核监督机制。

四、着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12.全面启动“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优化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深入开展银校合作,逐步推动智慧教室、智慧学工系统以及财务、后勤、图书馆等信息化建设,切实破解“信息孤岛”。

13.实施“文化科大”工程。完善大学文化体系,以设立“西迁纪念日”及开展系列活动为主线,大力弘扬“三创两迁”精神;积极凝练教风、学风,深入挖掘校史、院史、学科专业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扎实推进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校史馆)、学校南大门、校园楼宇命名等建设工作。在巩固全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14.抓好民生及发展保障工程。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期教工住宅楼、实训楼(二期)建设进度,尽快解决好教职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升校医院医疗保障服务水平,有序推进咸阳校区环境提升及老年活动中心改造等,开展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15.推进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持续开展“服务年”活动,巩固学校改革发展良好软环境。做好教师岗位聘用工作。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完成校属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建成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完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及时防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稳定安全。做细做实离退休教职工服务工作。

16.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两联一包”定点扶贫、“双百工程”、特色产业扶贫培训、教师结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万名学子扶千村”扶贫攻坚专项活动等教育扶贫工作,坚决完成好脱贫攻坚政治任务。

五、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17.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在全校党员中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中层以上领导人员中常态化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强化院系党组织在重大事项上的把关作用,抓好基层党建专项巡察工作整改落实,深入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落实“支部建设年”工作要求,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创新党支部工作方式方法,实现全校教师“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全覆盖。用好“三项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做好中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开展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切实抓好统战和群团工作。

18.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夯实“两个责任”,细化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清单,完善履责记实制度。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确保中省决策部署及学校中心工作落实到位。紧盯关键节点和关键少数,驰而不息纠“四风”,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违规收送礼金专项整治,坚决纠治师生身边“微腐败”,持续做好廉政警示教育。

19.增强思政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考核实施细则。实施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系列配套文件,持续落实思政理论课听课制度,构筑校内联动的思政工作生态。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培育“三进”精品课程项目。建立以育人质量为导向的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依托辅导员工作室探索“辅导员导师制”模式,深入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推动建设教育部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素养培育提升有机融合。深度激发师生爱国爱校情怀,持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庆祝建国70周年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媒体讲好“科大故事”,传播好“科大声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