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基本信息>>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正文
陕西科技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工作报告
2020-03-23 11:58     (点击:)

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 真抓实干力求新突破

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新局面

——在陕西科技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全校上下扎实推进“复兴计划”,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这一年,学校事业发展积蓄了“一流”建设“源动力”,跑出了追赶超越“加速度”,实现了多项历史性“新突破”,彰显出越来越强的科大“影响力”!

鉴于学校2019年工作总结将另行印发,在这里,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简要回顾。

一是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学科生态进一步完善。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量达到2个,位居省属高校并列第2。成立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省高校第9位,3个学科(轻工、化工、设计学)居全省高校第1位。

二是着力激发创新活力,科学研究迈出新步伐。横向经费数额首次超越纵向经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9项,其中自然科学类项目较去年增长12.7%。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参与共建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学校自然指数排名稳定在全球500强,并首次跻身内地高校前100位,位居陕西高校第5位、省属高校第2位。

三是着力深化育人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明显。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振兴计划,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已通过认证专业数量位列轻工类高校第1位、陕西高校第3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银奖2项、铜奖4项。国际化进程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学校成为省内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能直接颁发中外双方学位的第二所工科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高校132位、全国地方本科院校72位、省属高校第2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栏目将学校作为就业典型示范高校,进行专题深度报道。

四是着力深挖人才“蓄水池”,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引进包括学科领军人才等在内的专任教师92人。顺利完成专任教师第二轮岗位聘用。12人入选(当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轻工类教指委副主任、陕西省高校第三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32人(集体)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等荣誉。

五是着力推进民生保障工作,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自2020年1月起按照人均1.5万元标准上调岗位绩效工资标准。银校合作为推动学校“一流”建设注入强劲资金动力。“智慧校园”完成13个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期教工公寓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文化科大”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六是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增强。中央督导组以“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对学校事业发展和主题教育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在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对校级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暨综合研判中,学校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依托我校设立,1名学工干部受邀参加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两联一包”帮扶点王石凹村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2019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的发展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与广大师生员工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如:

学科交叉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优势学科不足;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的能力有待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依然没能实现突破;

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需要加快推进,等等。

在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下,我们既要坚持攻坚克难,也要强调稳中求进;既要坚持量质并进,也要强调以质为主;既要坚持提升整体实力,也要兼顾增强师生获得感,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稳的步伐,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二、2020年学校主要工作

2020年,学校确立了“‘十三五’收好官、‘十四五’谋好篇,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工作目标,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一流”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复兴计划”,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对今年学校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用三个词来讲,就是厚植优势、强基固本、强化保障

(一)厚植优势,培育事业发展动能

第一,统筹协调、精准施策,全力打好博士点申报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攻坚战”。

一是密切跟踪把握政策动向。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无论是博士点申报还是学科评估,国家相关政策、指标的发布及各项工作的推进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大家要用好这段时间,密切跟踪、掌握吃透国家最新政策,对照标准、查缺补漏。

二是进一步凝练彰显学科特色。要精心精细打磨申报材料,各相关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要对申报材料亲自修改、亲自完善、亲自把关,切实提高申报材料的规范性、专业性和完整性。

三是最大程度整合好校内外优质资源。各学院要坚持不等不靠,继续深挖自身潜力,争取创造出高于标准的条件,在申博竞争中占领优势高地。同时,学科评估工作也要重点面向有望冲击A类和B类的学科,实现校内外资源最优整合。

关于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还有一点,就是要推动ESI工程学科快速提升。目前我校工程学科潜力值已达75.52%,还要聚焦工程学科期刊目录和高水平论文发表及引用,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和政策引导,压实相关学院主体责任,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力争工程学科早日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第二,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要努力构建“成果为导向、项目为载体、队伍为保障、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工作格局,形成“四位一体”良性循环。从这个角度出发,今年科研工作要在“四个抓”的基础上突出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实施,打好基金工作“翻身仗”。要组建基金申报指导团队,扎实开展校内多轮评审,不断提高申报材料质量。要做好基金申报最新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宣传解读,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规定》,保证各项鼓励支持政策和工作举措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成果培育,力求科技奖励有重大斩获。要做好“种子”选育工作,引导教师精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筛选并培育一批有望冲击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乃至国家科技奖的优质“种子项目”,特别是对已经获得省部级奖项的优质成果进行重点支持、重点指导、重点服务。要引导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科技处、前沿院、农研院以及宣传部等多单位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要注重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显现度。

三是加大培育建设力度,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要加强建设和管理,出台《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为科研平台建设做出规划、提供支撑,通过分类分层建设、明确目标责任、定期评估考核、动态调整等举措,实现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切实做好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的培育工作,紧盯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各项准备,争取参与到陕西秦岭国家实验室建设。要注重学习借鉴,主动走出去向国内一流大学优秀实验室请教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运维经验。

第三,以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为抓手,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近年来,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取得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人才引进工作的深入,如何更加精准地引人、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成长、如何实现引进人才和原有人才融合发展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紧迫问题,今年我们将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作为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人事处和学科办、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单位要充分调研,研究制定《科研(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办法》,明确支持政策、绩效考核、奖励激励、竞争淘汰机制等具体举措,使团队合作的理念成为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让每一个专任教师都能加入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或教学团队,发挥应有的价值,实现学科领军人才“人人有团队”、青年博士人才“人人进团队”。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要充分发挥学校“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院士工作室”、“学科领军人才”科研团队等高水平人才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和带动全校各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同时充分激发和调动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拔尖人才在团队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在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传帮带”作用,实现高层次人才梯队化培育。

三是发挥团队在人才引进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发挥特聘教授、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效应,宣传和利用好陕西省等省市人才政策,为团队引荐和选拔优秀拔尖人才。另一方面提高人才团队在人才引进上的“发言权”,尊重团队实际人才需求,引进团队真正急需的人,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

此外,做好师资博士后工作。人事处和相关学院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师资博士后政策,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博士人才进站专职从事科研工作;要加强培养和指导,帮助其在站期间潜心科研,培育科研创新“增长点”;要注重将师资培育与博士后培养有机结合,使其成为我校新进教师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渠道。今年我校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将迎接综合评估,评估不合格的话将被取消设站资格,也要给予高度重视,确保顺利通过评估。

(二)强基固本,夯实复兴腾飞基石

今年,我们还要以“双万计划”为重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第一,对标一流精准发力,抓好一流本科专业创建。

一是继续抓好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是学校持续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的有效手段。今年原计划入校考查的专业,在时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迟,但我们仍要按照原定时间节点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查缺补漏、凸显特色,同时反复打磨申报材料,提高材料质量,确保3个拟进校考查专业、4个获受理专业都能顺利通过认证。

二是切实做好创建工作的持续跟进。在做好前期一流专业申报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持续跟进,加强重点专业的推介外宣工作,扩大和提升专业影响力。

第二,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打造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一是打造校级一流课程集群,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加大各类型课程的建设和培育力度,为申报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打好基础。今年3月2日起,学校全面启动了线上教学,这是我们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的必然之举,也是推进一流课程建设的难得契机。各学院要用好这次推进线上教学的机会,以问题导向倒逼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监控与督查力度,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质的效果;有意识地对那些授课效果好、师生评价高的课程进行挖掘、培养,打造一批高水平线上课程、混合课程。

二是明确任务压担子,凡是已获批的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必须申报一流课程,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必须申报一流课程,而且要作为“种子选手”进行重点培育。要做好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加强校内教学研究和教学梯队建设,通过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支撑一流专业建设。

教育部明确提出,把教材建设作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纳入“双一流”建设和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可见,教材工作已经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学校近年来在教材建设方面也树立了政策导向、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出版的教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对扩大我校学科影响力、提升学科声誉等方面的支撑力度仍然不足。要进一步健全激励保障政策,重点支持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参加国家规划教材等高水平、原创性教材编写工作,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影响的精品教材。今年,教育部将要开展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选,这是“十三五”期间第一次优秀教材集中展示,省教育厅也将推荐一批省级优秀教材参加国家评选,我们要抓好这次机遇,力争有所斩获。

第四,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人才培养“路线图”。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四年大修,逐年微调”的原则,今年要高质量完成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理念、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面融入新版方案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也要按计划推进。

关于教学工作,我还要强调两点。一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去年学校在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相关单位要做好成果的整合提升、雕琢凝练,为申报国家奖做好准备。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一定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今年,教育部将“互联网+”大赛更名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出了更全面、更国际、更中国、更教育、更创新的要求,省教育厅也已经明确由我校承办今年的省赛。对学校来说,不仅要把活动办得更有特色、更高水平,还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强化保障,增强追赶超越后劲

第一,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科学制定“复兴计划”(2020-2022年)目标任务。要强化战略导向作用,紧扣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围绕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战略目标,将“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的理念深度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确保“十四五”规划和“复兴计划”(2020-2022年)与“三步走”战略步调协调,各项目标任务压茬推进、有序实施。要科学精准定位,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总结“十三五”规划和“复兴计划”(2018-2019)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校的优势、潜力、着力点、突破口,聚焦博士点申报和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政策导向、关键指标,制定的目标任务既要突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又要注重前瞻性、挑战性、引领性。换句话讲,各项指标不能“四平八稳”,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要统筹布局、全面协调,规划编制工作由发展规划处牵头负责,各单位、各学院(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十四五”规划和“复兴计划”(2020-2022年)相互衔接、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点面联动,增强规划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二是统筹推进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抓好制度的“废改立”。去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学校修订或制定了一批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有一些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影响学校改革发展进程,或制约教职员工积极性的规章制度存在,这些制度要坚决予以修订或废止。要科学修订完善学校“一章八制”,要将近年来学校深化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成制度成果。要凸显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和统领作用,及时跟进修订人才引进、职称评审以及学科、科研、教学标志性成果奖励等相关制度。要强化制度执行。抓住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切实将制度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各单位要加大制度宣传,让师生员工都学习制度、熟悉制度,打通制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与开源节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和空间。

一是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迈上新台阶。组织、人事等单位牵头,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我校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工作方案,并根据疫情发展形势酌情推动这项工作,做到目标明、责任实、效果好。各单位要坚持“寻求合作、争取资源、外拓空间”的目标导向,更加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参与到产业变革中,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以合作交流的深度赢得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搭建高质量国际交流平台、积极筹划推进“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公派留学和国际访学等工作,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高校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

二是切实抓好“开源节流”。随着学校发展节奏不断加快,资金的压力也日益增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过紧日子”的思想,持续抓好开源节流工作。要集中精力办好兜底线、建高峰的工作,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既要全力保障学校正常运转,还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着力保障博士点申报、学科评估、人才引进、“双万计划”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要制定奖惩措施,调动全校上下积极性,通过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拨款,自收自支单位再挖潜增效,拓宽和深化学校与政府、企业(银行)、科研机构、校友等的合作,做大科研经费“蛋糕”等渠道,建立多元化办学资金筹措体系。要严审各单位年度预算,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强化对各单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铺张浪费,勤俭节约干事业。

第三,统筹推进“三大工程”,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添活力、增动力。

一是抓紧“智慧校园”工程,提高学校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一方面推动银校合作向纵深发展,确保第二批资金落实到位。加强“两个门户”(综合门户、移动门户)和“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大力推进学科、科研、实验室、学工、财务、校友办等单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确保“智慧校园”建设见到明显成效。另一方面加强数据治理和应用。建成校内统一数据管理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校内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共用,基本消除信息孤岛。

二是抓实“文化科大”工程,不断丰富师生精神文化家园。要紧紧围绕“做好陕科大工作、讲好陕科大故事、传播陕科大声音、塑造陕科大形象”理念要求,做好重点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大做强新媒体阵地,全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大宣传”工作格局;要明确各单位责任分工及工作要求,加强指导,扎实推进院史、专业史编撰,做好楼宇命名等工作;要持续弘扬“三创两迁”精神和校训精神,推动高质量文化精品进校园;要积极做好“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各项准备工作。

三是抓好民生及发展保障工程,推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三期教工公寓建设受疫情影响,项目工期已经延后,要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尽量缩短工期;国资处等单位要将各种可能性和复杂因素考虑周到,确保分配工作平稳有序。实训楼工程项目要加快手续办理,尽早开工建设。新建学生公寓基建勘察工作已经结束,要尽快完成批建手续,以2021年9月新生顺利入住为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按计划开工建设。南大门建设项目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尽量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校区景观绿化改造提升以及咸阳校区、太华路校区老旧小区改造要扎实推进。

另外,关于党建工作,姚书记在年初召开的2019年度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会上,已经提出了要求、做出了安排,这里,我再提出几项具体任务。一要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二要以党建“双创”为抓手,持续抓好培育创建。三要巩固校内基层党建专项巡察成果,推进校内巡察工作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四要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成校纪委内设机构改革。五要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继续落实各种帮扶措施,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推进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建设。六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政工作体系,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三、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学校改革发展的路线图,要变成事业发展的实绩、变成师生的获得感,必须靠落实。这里我还是讲三个词,也是三个要求,就是要统筹兼顾,提质增效,转变作风

一是统筹兼顾,做到疫情防控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不误。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真诚奉献,每一位教职员工也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理解、支持着学校以及所在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展示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功亏一篑。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头脑清醒、慎终如始、善作善成。接下来,希望大家继续坚持抗“疫”的战斗精神,一方面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另一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把疫情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有力有效、抓实抓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就当下最迫切的工作来说,要在实现有序开课的基础上,精准细致做好疫情控制、错峰开学、学生返校以及线上线下课程有机衔接,稳妥安全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二是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现在2020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各项工作才刚刚全面展开,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要做到任务不减、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可以说时不我待!希望大家在困难面前更加珍惜宝贵的时间,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特别是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挂帅又要出征,要坚持重点工作亲力亲为,为学校“十三五”完美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扎实基础。

三是转变作风,全力助推学校事业大发展。2019年,学校提出了“年年都是服务年”的要求,各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例如,后勤集团建成快递中心、提供疫苗接种服务等等,取得了明显效果,疫情防控期间的“零利润蔬菜进小区”活动也受到了师生群众的好评。但是就我所知,个别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把“年年都是服务年”的要求坚持下去、落实到位。发展规划处要牵头制定“服务年”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师生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探索“三服务”有效抓手。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服务领域,量化服务事项和标准,建立服务台账,在作风转变中改进工作、在工作改进中转变作风,以苦干实干的作风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