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基本信息>>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正文
陕西科技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工作报告
2019-03-15 18:12     (点击:)

勇于追梦实干为先、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奋力实现学校事业发展新跨越

(2019年3月7日)

校长 马建中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全校师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在复兴腾飞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鉴于学校2018年工作总结已经印发,在这里,我只讲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绩。一是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学校成功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1个学科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数量翻番;材料科学学科继续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且位次稳步上升,化学学科接近度已达到81.32%。二是人才培养成绩斐然,一举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奖数位居省属高校并列第2;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已通过认证的专业数量位居轻工类高校第1;获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两银两铜,居省属高校第1、全省高校第3;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优秀率”居省属高校第1;本科生、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三是科研创新突飞猛进,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68项,立项总数居省属高校第3、全国轻工类高校第2,其中,再获重点项目1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连续8年跻身全国50强并蝉联省属高校第1。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再创佳绩,34人(团队)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获批人数连续3次位居全省高校第4、省属高校第2;1名教师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实现我校“ESI高被引学者”零的突破。五是对外交流日益活跃,成功举办第11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技术会议、2018年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分论坛等8场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及近250场学术报告,全年仅两院院士就有近40人次来校开展学术交流;“留学科大”工程稳步推进,招收留学生112人,获批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六是校友工作成效显著,成功举办推进“双一流”建设暨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和“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陕西科技大学专场活动,学校声誉及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七是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建成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和新校史馆,三期教工住宅楼、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等稳步推进,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八是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果丰硕,校党委荣获“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获评“2018年度全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单位”,学校成功入选首批陕西高校党建“双创”示范高校,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称号;学校也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蝉联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的高校。

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师生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包括广大校友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热忱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学校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内涵等方面所呈现的一些新变化。我体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深化改革成为更大共识。一年来我们凝聚起推动学校复兴的磅礴力量,不失时机地深化教育教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制定或修订了学科建设、科研管理、教育教学和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千方百计破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人才与资金瓶颈,有效激发了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二是人才集聚效应持续释放。我们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申报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工作中,人才效益日益凸显,为学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师生服务意识显著提高。我们深入实施“服务年”活动,持续改进工作作风,行政效能与师生满意度逐渐提升,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发展氛围。四是学院办学活力明显增强。面对挑战,二级学院敢于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凸显了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办学主体地位。比如,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离不开设艺学院、材料学院的主动作为;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历史性突破,离不开轻工学院、教育学院的积极培育。可以讲,充分释放学院办学活力,才能带来学校各项事业的突飞猛进。五是对外交流成为更加自觉的行动。通过举办多场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以及系列学术报告,“大交流”格局已经初具规模,广大师生的开放意识不断增强,学校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

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前甩后追”的发展压力依然很大,对标“一流”的差距依然明显。我认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近年来学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国字号”人才方面,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后备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机制还需要健全、措施还不够有效。二是科技创新成果层次不高。2018年我们没有获得国家科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也只有1个;虽然我们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排名成绩喜人,但是专利转化效益并不尽如人意。三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在教学模式、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质量管理等教育教学关键领域的改革力度还不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仍偏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工作力度不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四是学校办学资金状况不容乐观。资金压力已经对学校发展带来了极大制约,全校上下一定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开源”的同时高度重视“节流”工作,着力保障重点工作,竭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学校财务工作平稳运行。

整体来看,与自己纵向比较,学校发展进步很大;对照复兴腾飞目标,追赶超越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二、2019年工作部署

201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十三五”规划、聚焦内涵提升的攻坚之年,学校今年的工作要点已经校党委会讨论通过并印发大家了,请同志们认真贯彻执行。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首先要把握好三个基点:

一要把握好国家和陕西省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大文件的出台,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二要把握好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为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制定了“复兴计划”(“奠基期”2018-2022年),提出了29项主要发展指标和76条发展举措,这是我们工作的总抓手,一定要抓紧抓实。三要把握好学校管理的基本点。服务师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出发点,让广大师生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学校要做的就是为大家干事创业搭建更高更好的平台、打造更优越的“软硬件”环境。

基于以上几点,今天我只着重强调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复兴计划”。

从“复兴计划”(2018-2019年)核心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2018年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成果奖培育、基金项目立项与科研到位经费、学术会议等指标上完成较好,有些指标甚至已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总体完成率达到137.96%,这个成绩值得肯定。但是,在“国字号”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发明专利转让应用、派出国际交流学生等一些指标上,完成率还相对较低。今年,“复兴计划”依然是学校工作的总抓手和“主旋律”,我们要抓好“复兴计划”2018-2019年目标任务书的落实和考核工作,更重要的是科学制定“复兴计划”(奠基期)新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强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核心指标上再获突破。具体来讲:

在学科建设方面,一是要科学谋划、提前布局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培育学科的建设工作。年前学校组织召开了学科建设会议和培育学科汇报会议,从汇报情况来看,我们每个学科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级人才称号、博士生培养、师生境外交流、科研总经费等方面普遍有所欠缺,尤其是五个博士点申报学科的建设情况参差不齐,不足更明显。因此,学科办及各学院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客观梳理各学科的建设水平和成效,综合研判每一学科在省内外高校同类学科中的地位,特别是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着力补短板、强优势。同时,采取召开专场人才招聘会、在研究生指标分配上给予资源倾斜、加大研究生赴国外交流资助力度等措施,推动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培育学科建设。二是要持续推动ESI学科建设。去年学校实施ESI学科提升计划,制定了《ESI学科推进实施办法》,相关鼓励激励政策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既要保持对ESI学科的培育和成果奖励力度不减,更要调动相关学院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聚焦目标、同向发力,力争材料科学学科前1%位次不断提升,化学学科尽早进入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科接近度显著提高。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同时着力抓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要在人才招聘中突出针对性,既要考虑不同学科发展的差异性和现有人才层次结构及梯队的状况,又要考虑学科建设的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目标,更加注重精准引才,真正引进“对的”人、引进急需的人;二是师资队伍薄弱的学院要增强忧患意识,主动出击,广纳贤才,为学院发展蓄好“人才池”;三是要加强校内科研资源共享及学科平台搭建,让我们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实现充分共享,为人才提供优良的科研条件和高质量的服务;四是要加强人才聘期考核,深挖人才潜能,充分激发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活力,让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五是要继续深入实施教师学历能力提升计划,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各类培训,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还要着力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要积极稳妥推进教师岗位聘用工作,这是我校人事制度领域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目的就是要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这项工作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二是要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各部门要加强管理,抓好政策落地,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工作中落实好师德考核监督机制。

在科研创新方面,我主要提三点,简单地说就是项目、平台、转化。一是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紧扣我省新材料、能源化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创意文化等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在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批数量、到位经费等方面再求突破。二是要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科研平台建设对学科评估及博士点申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校至今没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平台上实现突破,现有的科研平台不仅数量少、层次也低。因此,今年我们一方面要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做好省部共建纤维化学与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争取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另一方面要改变“重申报、轻建设”的现状,抓实抓好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工作,绝不能把已有的牌子弄丢了。三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上持续发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申报国家科技奖等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但是,我校横向项目签约数和到位经费数、专利转化效益与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我们要继续保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完善奖励政策,推动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和到位经费大幅提升,同时,要在确保我校专利排名稳居全国前50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将专利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转化为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好六点工作,一是召开全校本科教育大会,推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质量管理等领域的全面改革,努力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二是要进一步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力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三是要积极培育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和教改项目,确保获批省部级以上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并精心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是要积极争取,持续扩大博士、硕士招生规模,同时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数量,抓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培育。研究生院和相关学院要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调动学院、导师、学生等各方面能动性,推动博士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比如,可以考虑把博士培养质量与导师下一年的招生指标或者导师资格挂钩等等。五是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最新公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显示,我校居轻工类高校第1、省属高校第2、全省高校第6、全国高校第123位,全国排名较去年进步9位。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学科竞赛排行榜出现了新变化,列入排行榜的本科类竞赛项目从原来的18项扩容为30项。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及各学院要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根据新变化对学校学科竞赛奖励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做好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师生关注并积极参加竞赛。六是要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校友工作水平。就业指导中心要聚焦学生就业需求开展精准服务,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校友总会办公室要持续做好校友信息库更新建设工作,实现校友数据与毕业生就业数据共享;各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积极做好校友动态跟踪和信息收集工作,凝聚校友力量,努力构建母校与校友事业发展共同体。

在对外交流方面,我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抓好对外交流工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声誉、扩大学校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国际处的事情,各个学院也要积极作为,将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营造氛围,持续做好“院士论坛”“前沿科学报告”“未央导师论坛”“教育教学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积极主办或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把我们的对外交流品牌做大做强做亮。二是搭建平台,做好教育部中外办学机构建设工作,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积累国际合作办学经验;做好“留学科大”工程,不断扩大留学生在校生规模,抓好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三是不断拓宽出国访学交流渠道,针对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博士点申报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大鼓励激励力度,对相关学科师生到国(境)内外高校访学、攻读学位、联合培养或参加国际会议提出明确的数量要求,持续提高师生的国际化意识。

第二项重点工作,全面启动“智慧校园”建设。

我校信息网络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从无到有、日渐丰富完善,数字化校园平台、一卡通系统、实验室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以及财务、教务、人事等管理系统先后建成,初步实现了校内信息融合,具备了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同时,经过前期大量的工作,学校通过“银校合作”模式,争取到专门资金用于“智慧校园”建设。2019年,学校决定在“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并且要在今年初见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智慧校园”。

对于这项工作,我主要强调三点: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规划,建立校内协同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全管理,明确目标和建设重点,分阶段有序推进,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投入。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方案,牵头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实际需求开发和完善信息化应用系统,把信息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二是要突出应用实效,打破校内“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信息孤岛”问题我们从审核评估的时候就在提,但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破解,这一次我们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把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达到两个层面的效果:一个是服务层面,要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的目标,无论是查资料、找数据,还是寻求服务,让师生们都能够享受“一站式服务”;另一个是管理层面,要发挥“智慧校园”建设在推进管理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基础作用,将其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实现学校管理的精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三是各单位要加强配合、协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一个师生员工,绝不仅仅是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自己的事情。下一步,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要发挥好牵头作用,以数据、流程、安全为抓手,协同各部门加快推进校园网络、一卡通、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智慧教室、智慧学工、智慧后勤以及财务信息化等项目的建设;财务处要持续跟进,做好“银校合作”项目的落地工作;全校各单位要全力做好配合,共同把这件惠及全体师生的大事做好。

第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实施“文化科大”工程。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都离不开一流校园文化的浸润滋养。近几年,我们的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景观提升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也取得明显成效,一个“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美丽校园日益呈现;总结凝练出的“三创两迁”精神,既是浓缩我校60年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文化内核,也是学校传承发扬“西迁精神”的实践载体,已经得到全校师生、广大校友的高度认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我们还建成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和新校史馆,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相比,我们校园文化的内涵还不够丰富、品位还不够高、特色还不够鲜明,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还不够明显。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统筹规划和精心设计,进一步挖掘、凝练科大文化的底蕴,进一步弘扬“三创两迁”精神,切实提升办学治校软实力,为师生创造有内涵、有品位、有特色、有温度的校园文化“软环境”。

当前,我们推动“文化科大”工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持续弘扬“三创两迁”精神,并以“三创两迁”精神和“至诚至博”校训为内核,总结凝练教风、学风,构筑起完整的学校文化体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扎实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做好设立学校西迁纪念日等各项工作。二是巩固全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师生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文明校园”。三是要深入挖掘整理校史、院史、学科专业史等校史校情资源,着力选树一批优秀教职工和校友先进典型,立足校史校情、院史院情、人物掌故,讲好“科大故事”、传播好“科大声音”、凝聚起“科大力量”,在着力增强师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中,不断强化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怀和使命担当。四是要整体规划、精心设计,扎实推进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校史馆)二期建设、“五门四化”建设、校园楼宇湖泊命名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融入学校精神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项重点工作,全力抓好民生工程与发展保障工程建设。

围绕师生关切和学校长远发展需要,2019年学校将着力推进五大民生及发展保障工程建设。一是加快三期教工住宅建设,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力争下半年完成主体封顶,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安居问题;二是加快实训楼(二期)设计和工程施工监理招标工作进度,确保实训楼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三是尽快解决好教职工子女教育问题,这也是青年教工极为关心的问题,资产经营公司、附中等相关单位一定要认真调研、完善方案、加快推进,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四是进一步提高校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做好日常应急处理和医疗服务保障,努力建成一所师生信任、学校满意的医院;五是持续深入推进“服务年”活动,巩固和拓展2018年活动成果,持续改进作风,践行“年年都是服务年”的理念,不断推动学校综合管理效能的提升。总之,我们抓好民生及发展保障工程,就是要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人。

三、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当前,我们确定了2019年学校重点工作,制定了工作目标任务,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些工作目标呢?我认为,主要是“三个靠”:

一靠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靠的第一位就是党的领导。这些年,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为学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未来还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学校发展。

二靠持续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无论何时,改革始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改革势必涉及到利益调整,我们推动改革既从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局考虑,也会充分兼顾师生现实利益需求,长远来看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师生,希望大家理解和支持。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将逐步推动管理重心从学校向学院下移,更加注重激活学院办学活力和动力,推动从“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各学院要切实肩负起办学主体责任,这也将给学院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提出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切实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提高履职尽责、办学治院的能力和素质。

三靠从严从实从细抓落实。“抓落实”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各单位要“严”字当头,根据学校2019年工作要点,主动承接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抓到底。各级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时刻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要增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自觉意识,把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抓紧、抓实、抓细;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力戒“慵懒散”、摒除“等靠要”思想,带头“敢想、敢闯、敢干”,全力以赴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古人语:“士气可鼓而不可泄”。学校现在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爬坡过坎的艰难期,如果不能咬紧牙关不松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再度拉大与兄弟高校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坚定追赶超越、争创一流的信念和勇气,聚焦重点工作不放松,扭住专项任务不懈怠,确保年度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努力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突破和新跨越,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